查看原文
其他

郡县制就一定比分封制要好吗?

01


封建制,只在西周这一朝出现过


在我们的印象中,封建制可能不是一个好制度。


封建制,其实就是封建制度,这里可不是我们常念叨封建制啊,是分封建制的意思,就是把疆域一层一层分封出去,分到的人建立一个较为独立的建制政府。



历史课习惯把鸦片战争之前的古代历史叫作封建社会,从学术角度来说,这其实不准确。


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,在中国只有西周出现过。


《左传》里说“封建亲戚,以藩屏周”,就是把亲信分封出去建立诸侯国,来保证周王室的权威。


这种封土建邦、分封割据的状态就叫封建。


西周的封建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熟的政治制度。



西周后五百年的乱世,就是因为分封制导致的。


唐代柳宗元就写过一篇叫《封建论》的文章批评分封制。


他说,郡县制比封建制要好,因为他从安史之乱看到了分封制的弊端,地方权力太大,会威胁中央的统治。


但是,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之后,也带来了新的问题。


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,地方无法与中央抗衡,越来越缺乏应有的活力。



到了明清,士大夫甚至开始怀念西周的封建制。


明朝的大儒顾炎武提出了一个建议:“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,而天下治矣!


为什么明清的士大夫,要怀念千年前就已经淘汰的封建制呢?




02


周朝用家国天下,统一了中国


如果从国家整合的角度讲,那西周可以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。


因为在它之前,夏商两朝的政治结构是上下脱节的,上面是个部落酋长式的君主,下面是互不相干的城市,一盘散沙。


到了西周,周天子靠封建制把整个国家整合起来了。



西周封建大一统的核心就四个字:家国天下


在世界上,有各种各样的共同体:血缘的、地方的、社会的、宗教的、政治的。


什么样的共同体最稳定?


除了宗教之外,大概就是血缘了。


西周的封建制最有创意的,就是把政治共同体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之上。


天子、诸侯跟卿大夫,既是亲戚,又是君臣,就像一个大家庭。



周天子在西周社会具有双重身份,从宗法制的角度讲,他是族长;从国家层面讲,他又是天下共主。


家族统治与君权统治是一体的。


但是,周天子并不是独裁者,只能说是仲裁者。


周天子在中央的权力更多是象征性的。


地方上的诸侯和基层的卿大夫有时候权力非常大,大到对自己的封地有独立的自主权,不受天子的支配。


说白了,西周的封建制,骨子里就是地方自治。



西周的封建大一统,给后人留下了两个重要的政治遗产。


第一个是家国一体。


这点跟西方的古罗马有明显区别。


在古罗马法里,国与家有明确的法律界限。


公法处理国家的公共事务,私法处理家庭的私人事务。


而西周的制度,家和国没有明确的界限,国就是大家,家就是小国。



第二个就是伦理政治。


在古罗马法里,公是公,私是私,但是在西周,公与私之间、政治与伦理之间的界限非常暧昧。


这种政治可以说是一种“私性政治”。


国就是家,国家的公共事务也被看成是一家姓的私人事务。


一切都被私人化、相对化了。


君与臣、官与民、民与民都是具体的伦理关系,缺少刚性的契约规范。




03


时间久了,血缘也就疏远了


西周维持了275年,也算一个长命的王朝,但到了周平王迁都洛阳,进入东周的春秋战国年代,封建制度却维持不了了。


西周的封建大一统靠血缘维持。


西周天子的家族统治本来和君权统治是一体的。


但是,随着时间推移,血缘关系稀释了,天子作为家族族长的权力就不稳固了。



这等于说,君权控制不住诸侯,血缘关系罩不住地缘关系了。


这就出现了春秋争霸。


诸侯不听天子的,连有实力的卿大夫都想当国君。


比如我们熟知的三家分晋,就是晋国三位有权有势的大夫,把晋国给分了,分别建立赵、魏、韩。



接连500多年的乱世之后,想要再次实现大一统,就要换一种方式。


这才出现了历史学家说的“周秦之变”。


当时有不少思想家,纷纷建议君主改革,采用新制度来管理国家。


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说,变革的主要目的,就是打破一个个封建的土围子,中央直接任命地方官员,权力一竿子插到底,有效动员基层社会,重新实现统一。



这些提倡改革的,就是法家。


从某种意义上说,郡县制取代封建制,就是法家思想的实践。


周秦之变以后,基层行政组织取代了宗族组织,官僚制渐取代了家族世官制度。


有一个说法叫做,两千年来,皆秦制也。


秦制就是郡县制,建立以后,两千多年来基本没有变化。




04


郡县制的负面效应:地方没有了活力


以前我们学的中学历史,都把周秦之变,郡县制代替封建制,看作是历史的进步。


权力集中在中央,总比权力分散、各自为政好嘛。


的确,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的帝国,车同轨、书同文、行同轮,有利于天下统一,否则中国早就大卸八块,像欧洲那样都是独立的小国了。



不过,一个大统的帝国,最难解决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,一管就死,一放就乱。


郡县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,也一样没有解决这个难题。


两宋以后,中央集权的步伐再也挡不住了。


特别是到明清两朝,权力高度集中在朝廷,君权对封疆大吏严加防范,这样一来,大小官员无不战战兢兢。


地方死气沉沉,没有活力了。



要知道,历史上很多成功的改革都不是自上而下从中央开始的,往往都是自下而上从地方突破的。


地方没有活力,整个国家的活力也就不足了。


怎么办呢?


只能从历史的仓库中去寻觅平衡中央集权的武器。


顾炎武、黄宗羲这些明末清初的士大夫发现:西周的封建制不是很好吗?


地方诸侯就是父母官,有主动权,对自己的臣民负责,而不是像郡县制下的官员那样,只能对上唯唯诺诺,执行上级的命令。



当然,历史再倒退回西周是不可能的,所以顾炎武才提出“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”,存郡县之名,行封建之实。


地方官员可以由中央任命,但要让他们有职有权,不能只是上级命令的执行者,只对上负责,而要成为一方百姓的真正父母官!




05


郡县制,在古代抹杀活力,在现代,却是经济发展的保障


封建不完全是我们过去理解的那么负面,那么落后。


西周的封建制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熟的政治制度,造就了第大一统国家,实现了封建大一统。



周秦之变,郡县制代替了封建制,建立了新的大一统,这是郡县制大一统。


新的制度虽然有效地把权力集中到了中央,集中力量好办事,但也带来了新的弊端。


天下整齐划一,地方就死气沉沉了。


于是,明清的士大夫就开始怀念封建制的好处了。



封建制跟现代的联邦制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
很多现代的观念和制度,都能从中国的传统中找到对应的资源。


那么对于现代国家来说,是松散的封建制(联邦制)好呢?还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好呢?


这个问题,要看从什么角度去分析。



我们就从商业经济这个角度吧,赚钱最重要嘛。


从古代的政体来说,集权的大一统天然不利于商业经济发展,因为帝王把商人看作的对皇权的威胁。


在古代,大一统的国家,并不意味着国内市场的统一,反而是分割的,因为帝王并不喜欢老百姓到处溜达,所以会用武力把各地区分割开来统治。


反而是在分裂的时候,各个势力为了增强实力,而大力发展商业经济。


比如两宋时期,中国的商业经济就发展得很好,到了明清,朝廷就开始打压商业了。



而在现代国家,大一统则会更有利于商业经济。


市场越大,商业潜力越大,这是常识。


在现代国家,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,经济越繁荣,政权才能长治久安。


所以,疆域庞大的大一统国家的商业潜力非常大。



欧洲是一个个小国组成的经济体,遇到经济利益,就会吵架。


中国的人口和疆域,比整个欧洲都大,但因为是统一的国家,能较好地协调内部利益。


印度的人口与中国相当,但实行联邦制,国家的松散程度比同是联邦制的美国还要高。


所以印度的商业潜力难以得到发挥,邦与邦之间对商业的阻隔,比国与国之间还大。



全球化的今天,如果一个国家都不能实现内部化,怎么到外面跟人家竞争呢?


大一统的郡县制,在古代或许抹杀了中国的活力,但在今天,却是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。


往期精彩文章:

古代中国,真正重农抑商的不是儒家,而是法家


中国人的宗教观:别问我信不信,先问你灵不灵


印度一天新增感染30万,印度的病,早在新冠前就有了


佛教,解决中国人对死后世界的恐惧


道教,中国人追求长生不老的理论和实践工具


中国人信仰的儒家,就是一种另类的宗教


墨家思想:历朝历代农民起义的造反指南


墨家的崛起和衰亡:一个文理工兼修的充满魅力的古代学派


央行重磅论文:鼓励生育刻不容缓,别高估科技和教育应对老龄化


都说中国是内儒外法,但这到底是个啥


皇帝可以不读论语,但一定要读《韩非子》,这才是当皇帝的教科书



长按2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

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哟

支持小狐狸请右下点,右上点【···】分享!
为了防止封号,大家可以关注我的备用号,谨防失联


备用号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